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第九章、ADD與ADHD的異同成因及治療

 一、 前言:

依全世界傳統精神醫學分類,都把注意力無法集中及過動,合併統稱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但是作者根據自己十多年來治療過數千位此類患者的自然療法臨床經驗,所重新整理創新的更合理分類中,雖然保留了ADHD,但卻特地把注意力無法集中(ADD)獨立分項出來。因為ADDADHD的臨床表現是截然不同的,況且有很大比例的學習讀寫障礙童,表現出來的症狀是ADD,但有少部份則以ADHD來表現,但其真正的障礙核心,卻是學習讀寫聽障礙。 

二、 ADDADHD的異同

在自然療法上,ADDADHD的治療方法雖然大同小異,但其症狀成因轉機、EEG腦波、HRV自律神經表現、臨床症狀上、治療效果及預後評估上,卻有很大的不同。其實有很大比例的ADD學童,是因為有先天性的學習障礙所引起的。 

I. 兩者症狀表現不同

在問診時,患者到底是ADHD抑或ADD是很容易區分的。尤其是已經上小學的兒童更容易觀察。    ADHD患者,經常會打斷老師授課,嚴重的還會在教室中遊走,或到走廊操場上大叫,平時易動怒、打人等。

相較於ADHD患者在肢體上有過大的動作及侵略性,ADD患者反而顯得過度安靜(Hypoactivity),所以作者常在口語上戲稱大部份ADD患者都是「過不動」。

ADD者就算有一些動作,通常也僅止於東張西望;或將自己的身體扭來扭去,給人似乎坐立難安的感覺。

ADD孩童的學習障礙比例很高,到底有多高呢? 但缺客觀統計數計,不過ADD患者的臨床症狀,其實跟學習讀寫聽障礙者的症狀重疊性很高,因此建議有ADD的學童父母,都應幫他申請做學習障礙鑑定。 

有過動(Hyperactive Disorder, HD)的兒少,雖然醫學界都習慣用ADHD(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來作為診斷名稱,但卻有很多過動孩童的父母,並不同意自己的孩子有ADD,他們都會說自己的小孩很聰明,成績也很好,老師上課內容他都有聽進去,只是喜歡搗蛋作亂而已。

根據臨床觀察,這類父母大都不認為小孩有ADD的困擾,而是只有過動而已,這些只有過動表現的兒少,通常在異常β腦波消失,轉為正常腦波後,就不會再有干擾課堂秩序的過動行為,而成為非常正常的學生。ADHD孩童有學習讀寫聽障礙比例,有可能比ADD患者低很多。 

反觀一開始被形容為易分心、恍神、讀書漏字跳行、考試漏題的,並沒有過動,而只有而ADD的兒少,在治療上卻要比治療過ADHD更難,需要花費上更多的精力時間付出。這可能跟ADD患者的學習讀寫聽障礙比例較高有關。

II. 3D立體腦波(3D EEG)不同

ADD兒童腦波的β腦波比同年齡正常兒童的腦波低(異常)很多,而ADHD兒童的β腦波卻高(異常)很多。經過完整自然療法治療後,絕大部分這種超高的異常β腦波都會變成正常,而過動的行為也會隨之呈現戲劇性的改善,連帶其他如強迫性思考,或一些不符合常規禮儀的「突槌」行為,也會整體改善,但ADD兒童在治療後,過低β腦波卻不見得會升高。 

ADHD兒童的注意力之所以不能集中,是因為有過動的β腦波而繼發性的集中不了,只要β腦波轉趨正常,不但不再有過動的表現,ADD也可以獲得改善,這跟ADD兒童的原發性注意力無法集中,是完全不同的。 

III. 自然療法效果的不同

ticsADDADHD三者的自然療法大同小異,治療效果方面,單純妥瑞症的治癒效果最高,幾乎高達95-99%,而ADHD的治癒率亦達九成以上。而只有70%的家長對ADD的治療效果感到滿意。

三、 ADHD過動症的生理機制與妥瑞症類似

      依據統計資料,台灣地區約有5%-7%的學齡兒童,也就是有20多萬的小朋友受到ADHD的困擾,男童與女童患病之比率為31 

      研究也發現,若ADHD於幼年期開始發病,會有30%-70%患者的症狀,將持續到青少年及成人,但成人期的ADHD患者,則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整體而言,台灣地區約有2%成人患有ADHD 

      根據研究指出,ADHD患者大腦分泌的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的量,比同齡者來得低,無法有效篩選進入大腦中的訊息,因此行為控制的能力不足,進而產生過動及衝動的症狀,但推測這是腦細胞發炎而導致的結果,而不是初始原因。 

      遺傳基因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由於皮膚及腦組織都發育於胚胎時期的外胚層,門診曾見過五組以上的外表極為相像的祖孫三代,都同樣罹患ADHD、強迫症及亞斯伯格症。 

      ADHD除了部分與遺傳基因有關,腦細胞過敏也是重要成因,尤其是血腦障壁(BBB)較不健全者,大分子蛋白質(過敏原)穿透BBB闖入腦部,引起腦細胞發炎有關,單純性ADHD的致病成因跟單純性妥瑞症(tics)的致病成因幾乎是一樣的,都是因為跟大分子「蛋白毒」穿透BBB進入腦部有關;兩者所不同的是,tics患者所受到影響的是主管隨意肌腦迴中的腦神經細胞,而ADHD患者則是主管情緒的前額葉腦迴受到影響。 

四、 ADHD二大核心及三大特徵

1. ADHD二大核心:

ADHD包含兩個核心,其中之一為注意力不足(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ADD),另一核心為過動(Hyperactivity Disorders, HD) 

2. ADHD三大特徵症狀:

I. 注意力不集中(Inattention

易被教室窗外風景、同學說話的聲音等所吸引,而分散注意力,無法專心聽老師講課,正常兒童有自我抑制能力,但ADHD兒童即使不斷地耳提面命或指責,也無法改善其表現,所以在老師眼中,有些 ADHD的小孩是一個非常漫不經心的學生。 

II. 過動(Hyperactivity

有些ADHD兒在上課時,會未經許可就擅自離開座位,到處跑跑跳跳,就算坐著,也會不停的擺動手腳,活動量比一般正常兒童要大很多。如果被逼需要長時間保持不動,他們會感覺到非常不自在,似乎非要動一下不可。這種過動的情形不論在任何場合,只要他眼睛一張開醒來,就會想要動,除了動作,有時也會說出些不該說的,不得體的話,卻難以接受教導而有所改善。而ADHD 兒童的生氣、挫折感、傷心、高興等情緒性反應表現,也會比一般兒童來得更頻繁及強烈。老師常會在寫給家長的聯絡簿上,寫滿各種意外狀況,有些情況嚴重的ADHD兒童,在老師心目中就是個問題學生。 

III. 衝動(Impulsivity

衝動性是指在抑制反應上有困難,例如在尚未深入思考前,就做出一些衝動的行為。ADHD兒童雖然能了解必須遵守紀律,但他卻忍不住想動,所以才會衝動地做出令人意外甚至違規違法的行為。根據作者之前擔任新竹地方法院榮譽觀護人的經驗,發現有很多關在監獄中的暴力犯及少年觀護所的受刑人,有ADHD衝動特徵的比例特別高。

五、 ADHD並存或繼發的障礙

ADHD所表現出來的症狀,被列為泛自閉症障礙的一種亞型,因此患童很可能會同時具有其他泛自閉症的特徵,也有可能是出於長期無法進入深度睡眠,因而併發出的各種繼發性神經精神障礙。

1. 睡眠障礙(見本書的O章)

睡眠障礙包括翻來覆去睡不安穩、磨牙、說夢話、尿床、夢遊、中樞或週邊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多夢,睡夢中驚醒、盜汗、起床氣重、睡醒仍覺得很累,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等,有些人則會有猝睡症。 

2. 對立反抗與行為規範障礙(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 Conduct Disorder

約有30~50%ADHD兒童,會出現容易跟人對立反抗,尤其在男童的比率偏高,當他心情不好時,會破口大罵或推擠,甚至會展現暴力。通常被評為個性固執、易怒、情緒起伏大,且會做出反抗體制的行為。 

3. 憂鬱症(Depression

研究顯示約有1/3比率的ADHD兒童患有憂鬱症。症狀包括鬱卒、沮喪、愛計較、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發生障礙、與朋友之間的互動不好、活動不足、自我嫌棄及負面想法等。 評估一個人是否有憂鬱症,可請他填寫貝克氏憂鬱症量表,此量表有21個問題必須回答,得分在13分以下為正常情緒起伏,得分在29-63者表示「嚴重憂鬱」。

請掃描QR code填寫憂鬱症量表

4. 妥瑞氏症(Tourettes Syndrome

ADHD兒童也有可能併發妥瑞症,乃是因為過敏原同時波及主管隨意肌腦迴中的腦神經胞,就會發生妥瑞症。 

5. 強迫症(見本書第O)

可概分為強迫性思考及強迫症。 

6.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MDP

       躁鬱症是一種躁鬱交替極端性的情緒,高昂的情緒(躁症)與低落的情緒(憂鬱症)交替。

      躁症的症狀有:情緒變化非常大、過度自信、活力充沛、好幾天沒有睡覺也不會感到疲倦、話變得多、大膽勇敢、且會反覆做出危險動作等。鬱症的症狀有:煩躁、情緒低落、持續性的憂傷、無法解釋的哭泣、會有自殺的念頭、無法感到快樂、感到頭痛、腹痛等的身體上不適、亦會感到全身無力、疲倦、無法集中精神、感覺生活很枯燥等。 

7. 亞斯伯格症 (見本書第O) 

8. 有些ADHD患者,也會同時存在學習障礙及智力障礙等。

六、 ADHD的先天因素(詳見本書的四章: 兒少神經功能及情緒異常的先天因素)

雖然在權威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 V中,把典型非典型自閉症、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亞斯伯格症、雷特氏症都歸類到「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中。 

所謂光譜(Spectrum)就好像界於400奈米至700奈米(400nm~700nm)之間的可見光譜一樣,波長的長短及強度並不一致。自閉症狀也是可由極輕微到極嚴重不等。 

最嚴重的自閉症,也就是典型自閉症,其特徵是 1. 沒有語言 2. 眼睛不會看人 3. 叫他名字似乎聽不到。 

ASD有很大的比例是源自於先天性的,也就是由精卵結合後,在子宮中發育滿38週,瓜熟蒂落出生,剪斷臍帶之前就形成的,其他的神經功能異常,還有學習障礙及智力障礙等,則未被列入ASD中。

七、 後天因素引發的單純性ADHD

      DSM V 的分類中,把ADHD歸入自閉症光譜(ASD)中,其實是有欠妥當的。因為有眾多ADHD患者,經過自然療法後,完全恢復正常,並未有殘留任何自閉症特徵(見本書第12: ADHD案例分享) 

      單純性後天型ADHD,主要是有大分子蛋白質(過敏原),經由腸漏處意外進入血液中,再透過發育尚不成熟的血腦障壁(BBB)進入主管情緒的前額葉腦迴,因而引起此腦迴的腦神經發炎,發炎的腦細胞在喊救命,發出高頻的β腦波,才引發ADHD過動症。 

      至於ADHD兒童到底是因為先天或後天因素引起,根據經驗顯示,如果患童的臨床表現為ADHD,而3D EEG有過高異常腦波,且IgG抗體高的話,就傾向於後天性ADHD;如果3DEEG的腦波完全正常,而極少IgG抗體的話,則先天因素的可能性就較大。 

      作者發現有不少被醫學中心評估鑑定為典型ADHD的孩童,其實是由於在家中被語言或肉體虐待,而爆發出來的身心症(見本書的O: 「有毒父母」)。導致創傷症候群及後天情緒障礙,這類因受虐而引發身心症小孩的腦波大多接近正常。

八、 ADHD的教育及西藥療法

教育機構對於ADHD孩童有其專業的評估及施教方法,情況特別嚴重的,就交由特教老師施教輔導,當教育方法無效時,老師都會請家長帶患童去給兒童精神看診,經評估鑑定為ADHD之後,醫師就會開藥給患童服用。醫師所開的藥不外「利他能」與「專思達」這兩種。 

作者對ADHD兒少並沒有開西藥,因為絕大部分來求診的患者,都已經吃了一段時間的「利他能」或「專思達」藥物,都是因為藥物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才來尋求做自然療法。  

有些兒少則是因為吃了利他能引發嘔吐、噁心或食慾差的副作用,而無法持續服藥,才會來尋求藥物之外的療法。有一位母親,把利他能的噁心無食慾的副作用,當成是「好」作用,因為他兒子胃口太好,而比理想體重多了20公斤,吃了利他能後,不但症狀變好,母親再也不曾接到老師告狀電話,且因為噁心的副作用,體重減少了10公斤,母親說專思達對ADHD有效,又可用來減肥,可說是一石二鳥。 

利他能與專思達的藥物學名都是methyl phenidate,是屬於大腦興奮劑,據說有提升孩子大腦中「多巴胺」及「正腎上素」的作用。但它真正的作用機轉如何,為什麼大腦興奮劑反而會對「過動」有效?至今藥理學家還提不出合理解釋,我們也無從知道其副作用產生的原因。不過吃了利他能類藥物後,大部分ADHD兒童會變得比較安靜,利他能與專思達也是到目前為止最常用,被世界各國醫師公會認為係治療ADHD最有效的藥物;不過利他能對ADD的效果則比較沒那麼明顯。 

利他能(Ritalin)與專思達(concerta)藥物的化學成份完全相同,只不過前者為短效,服用後半小時開始發揮作用,藥效可維持3-4小時,一天需要服用1-3次;專思達則是長效型藥物,效果可持續10-12小時,上學前只要服用一次即可。

長期服用「利他能」或「專思達」藥物兒童的家長,必須對其可能的副作用有一些瞭解,並提高警覺心,該藥品仿單或文獻所記載副作用如下: 

利他能的一般副作用:上癮、緊張包括不安、焦慮及易怒、失眠、食慾下降、頭痛、肚痛、作嘔、頭昏眼花、心悸。其他嚴重副作用有:小童減慢增長(高度及體重)、痙攣突然病發(主要過去有病史者)、視力變得模糊不清。少數人會有一些少見的副作用,如高血壓、脈搏率快速、藥物依賴、懷疑及妄想的感覺、幻覺、抑鬱、皮膚病、尿道感染、提升血液中的“谷丙轉氨酶”(ALT) 濃度 (肝功能受損)。長期服用利他能的患者,若有出現下列症狀時,需緊急就醫:坐立不安、震顫,顫抖、好鬥的,挑釁的、幻覺、驚恐狀態、反應亢進(反應能力過於活躍,包括痙攣或抽搐)、性格轉變、痙攣發作、高血壓、快速心跳率、手//足踝膨脹(如:手指頭麻木)、嘔吐、脫水、不明肌肉疼痛、下腹部疼痛、“橫紋肌溶解症”及“腎功能受損”、慢性的傷害則有可能演變成為精神病,與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很難辨別。家長常會問利他能/專思達藥物是否可以持續服用,作者從來不直接回答yes or no,而是要他們去問處方醫師的意見,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我們都會尊重開出這些處方醫師的處方權;從來不擅改其他醫師的處方。

九、 ADHDADD的自然療法

      不論是ADD或先後天ADHD,都必須檢測血液中的200多種抗體,避開會引發腸腦的食物,服用足量的omega-36必需脂肪酸來修復腸腦漏及受傷的腦神經細胞,復原可期。至於同時有睡眠障礙者,則可考慮按體重使用微量CB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